职称论文咨询网致力于分享实用的职称论文攻略,提供论文发表指导。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咨询网职称论文咨询》职称论文网浅析杜甫在华州的见闻

职称论文网浅析杜甫在华州的见闻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 作者:职称论文咨询网小编时间:2015-04-28

  【摘要】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曾被贬谪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在此期间,他多次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经过“安史之乱”后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他的世界观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奠定了他一代诗圣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唐代杜甫华州诗人 文学职称论文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他坎坷而不朽的一生中,有一段经历是和华州(今陕西华县)联系在一起的。在他那灿若明星的众多诗篇中,有一些久传不衰的名作,也是在华州写成的。[1]杜甫在华州生活、工作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杜甫亲眼目睹了经过“安史之乱”后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亲身感受了老百姓朴实、真切的情感,这给他的思想以极大震动。从此,他的诗歌创作由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并因此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杜甫的身世经历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今属河南),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所以他每以“杜陵布衣”自称。杜甫自幼天资聪颖,又受浓厚的家族文化的熏陶,七岁时便能写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2]5这样的诗句。从此以后,杜甫笔耕不辍,诗篇越写越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陷入混乱之中。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投奔已到凤翔的肃宗麾下,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小官,却负有向皇帝进谏,举荐贤良的重要职责。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肃宗听信李辅国谗言,将房琯贬任豳州(今陕西彬县)刺史。杜甫被疑为房琯的同党,也被贬谪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极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对杜甫的生活际遇、政治仕途和思想情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笔下,除了他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避难时,听到官军收复大河南北的消息,不禁放声歌唱胜利,吟过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3]202以外,其余的尽是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无限忧伤和不尽愁绪。

  杜甫在华州的一年

  唐代的华州属于京畿内,州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离开了京城,被派到华州去作司功参军,主要分管教育、科考、医巫、选举、礼乐、祭祀。杜甫在华州生活、工作了一年多,大概将他的活动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至这年的冬天。杜甫初到华州,仕途挫折、世态炎凉、官差繁杂,使他极为疲惫、苦闷。他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中说“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相仍”,以咏叹自己的不幸。加上天气炎热,案牍堆积,不免心烦意燥,“对食暂餐还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杜甫自然需要调整心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因此,在任期间,他常去西关一带的西溪、郑县亭子观花赏月,也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访友、游玩,由此写下了《望岳》、《题郑县亭子》、《九月蓝田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独立》等五首寄情山水的诗篇。

  第二阶段,乾元元年(758年)冬末至次年春天。杜甫暂离华州,请假回洛阳偃师陆浑山庄寻找同族堂兄,但陆浑山庄已毁于兵燹,族兄也下落不明。从偃师返回华州的一路上,杜甫看到的尽是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景象,回到华州后,愁绪无限,遂用诗人的笔把他耳闻目睹的人民的悲剧凝结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中写得较深刻的一篇小型叙事诗。诗中作者通过老妇人的哭诉,不仅写出了她自己被带去应役的遭遇,而且写出了她全家的悲惨遭遇。

  第三阶段为乾元二年(759年)春天至立秋,杜甫回到华州后,夏天遇到了大旱,他写下了《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忧乱,关怀着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在《夏日叹》中,先是写酷热的难耐,接着马上笔锋一转,写出他对前方战事的担忧,“至今大河北,化作狼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他的这种担忧,甚至到了“对食不能餐”的地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思想认识的升华。在任前期《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中“对食暂餐还不能”诗人仅以个人苦热着墨,而“对食不能餐”则是从国难民苦落笔的。多直抒国计民生。他不断摆脱个人得失的羁绊,在逆境中自觉发展忧国忧民的积极因素,奠定了他一代诗圣的历史地位。

  乾元二年(759年)立秋时,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已一年多了,他经历了仕途挫折的打击和群小欺凌的痛苦,又对政治前途已不抱希望。因此,杜甫经过痛苦的抉择,毅然弃官为民,一路西去。

  总之,杜甫在华州的一年,是在艰难中苦斗的一年,是思想急剧发展,诗兴多发的一年。就在这一年,诗人经过了多时的反省和探索,终于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谱写出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新篇章,为他前期已取得的辉煌的诗歌创作成就,增添了新的耀眼的光彩;同时也清醒了头脑,破除了对朝廷的幻想,坚定了去志,为他后期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广勤.杜甫在华州[M].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华县志苑,1985,4.

  [2]周宪,程爱民.杜甫[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周蒙,冯宇.杜甫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职称论文咨询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