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致力于分享实用的职称论文攻略,提供论文发表指导。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咨询网学术期刊》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杂志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查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杂志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查询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杂志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查询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 国内刊号:37-1359/TE

    国际刊号:1009-9603

  • 发表周期:双月刊

  • 学术咨询 咨询服务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简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双月刊)曾用刊名:(油气采收率技术;石油技术)1994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国内统一刊号:37-1359/TE,国际标准刊号:1009-9603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化学文摘(网络版)、石油文摘收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中文核心期刊:

  2004-2011年连续3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1.573;总被引频次:2126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1.553;综合影响因子:1.441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栏目设置

  勘探开发总论、石油地质基础、油气成藏、勘探技术、油气藏工程、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油气层改造与保护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投稿须知

  1、题名:题名应紧扣文稿主题,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作者单位:作者单位务用全称。

  3、摘要:科技论文的摘要应明确撰文的目的(可选项)、方法、主要论据、结果和结论等,综述、评论性论文可写成指示性摘要,摘要切忌重复引言内容。

  4、关键词:应选取准确反映研究主题、研究方向及研究地点(地区)的词,一般为4~8个。

  5、引言:引言应明确撰文的原因,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方法等。

  6、正文: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以及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

  7、图表:其数量应以少而精为原则,全文插图宜控制在4幅以内,表格数量亦不宜超过此限。

  8、符号及单位:公式、图表及正文中的所有符号务请注明物理意义、法定计量单位、上下标及正、斜体。

  9、致谢:组织创作、为创作提供帮助或咨询的人和单位可在致谢中表达。

  10、参考文献: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参文编码加方括号以上标标在引用处。

  11、注释:引用非公开出版物时需用脚注标出。

  12、英文摘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必须提交英文摘要,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2016 年《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杂志05期投稿论文目录:

  轮古油田奥陶系潜山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韩杰;洪涛;朱永峰;刘俊锋;裴广平;袁源;吴萧;

  中扬子长阳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余江浩;周世卿;王亿;王登;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差异成藏的关系 李新琦;李慧勇;于海波;江涛;许鹏;

  利用地层压力系数分析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 涂丹凤;牛成民;钱赓;王改卫;黄振;

  基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探讨博兴断层启闭性——兼论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 徐春华;王亚琳;

  柴东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与分布规律 李军亮;肖永军;张俊锋;林武;栾守亮;

  惠民凹陷商847块湖相深水浊积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 李庆;姜在兴;由雪莲;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分析——以彩南油田彩9井区三工河组为例 徐丽强;李胜利;于兴河;章彤;罗兴旺;姜国平;

  论文投稿:柴东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与分布规律

  【摘要】: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系统研究早、中侏罗世地层沉积特征和充填演化规律,结合中新生代盆—山演化关系,恢复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古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柴东地区下侏罗统仅分布于红山凹陷,分布面积约为640 km2;中侏罗统分布于红山—小柴旦、尕西—鱼卡、霍布逊和德令哈等6个残留凹陷,尕丘、大柴旦、欧南等凹陷不发育中、下侏罗统。柴东地区早侏罗世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主要物源来自北方的祁连山,次要物源来自南侧的柴南隆起;中侏罗世处于拗陷沉积阶段,表现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水进半旋回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沉积充填 分布规律 生烃凹陷 柴东地区